海派文化难跨长江?上海戏曲进京有高招
http://i2.sinaimg.cn/ent/r/m/2012-07-13/U4350P28T3D3684192F326DT20120713120201.jpg
越剧《梁祝》
http://i1.sinaimg.cn/ent/r/m/2012-07-13/U4350P28T3D3684192F329DT20120713120201.jpg
评弹《四大美人》
http://i0.sinaimg.cn/ent/r/m/2012-07-13/U4350P28T3D3684192F328DT20120713120201.jpg
滑稽戏《乌鸦与麻雀》
http://i3.sinaimg.cn/ent/r/m/2012-07-13/U4350P28T3D3684192F358DT20120713120201.jpg
沪剧《董梅卿》
海派文化难以跨过长江?
长期以来,海派文化盘踞在长江以南长三角一带,和京朝派文化呈现对峙之势,各自特点鲜明,也颇有些水火不容。也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海派文化”是在清末时期形成,这一词汇的产生是有些贬义的色彩和含义,因为京朝派文化的规矩大气,有板有眼。所以衬托着海派文化角儿少,在舞台上爱耍宝,玩花活儿,搞一些噱头和洒狗血的演出。海派文化难以跨越长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周立波(微博)虽然红遍上海滩,由他主持的若干档栏目也都在卫视台播出,虽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的“海派清口”至今没有在北京演出过,而郭德纲(微博)的相声、小沈阳(微博)的二人转则红遍大江南北,老少通吃。海派文化的地域局限性抑制着难以跨越长江,但精明的上海人似乎从来没有放弃传播海派文化的决心,此次五大戏曲院团联手晋京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大融合和大城市的移民增多,土着渐少,海派文化和京味儿文化也开始互相借鉴,扬长避短,打造自己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并在对方的领地打开一片天空。刚刚,上海京剧院(微博)、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评弹团、上海滑稽剧团这五大上海文艺院团,五个手指攥成一个拳头,重拳出击北京演出市场。他们携京剧《成败萧何》、沪剧《董梅卿》、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评弹《四大美人》、滑稽戏《乌鸦与麻雀》以及京、越各一台精品折子戏共7台演出,聚集陈少云、史依弘(微博)、安平、王佩瑜(微博)、茅善玉、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共9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和众多优秀演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举行规模盛大的“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北京站戏曲展演活动,在北京取得很好的轰动效果,而这也是上海文艺院团自1994年以来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一次进京展演活动。这一举动可以说是京沪两地近年来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
在这五大院团中,既有北京观众相当熟悉的上海京剧院和上海越剧院,也有非常陌生的上海滑稽戏、上海评弹团和上海沪剧院,其中沪剧和滑稽戏尤其是北方观众的“演出盲点”,沪剧除了两年前来过一次北京,这两个剧种都长达二十年没有在北京这一文化重镇演出过,所以此次也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来京,好在取得令人满意的剧场效果。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老师在总结此次来京的上海京剧院带来的折子戏专场演出和陈少云、安平主演的《成败萧何》时,这样说道:“上海的剧团在演出时不会有太多的限制和规矩,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在全国来讲,也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他们排的戏更利于传播,更注重观众的感受以及如何被观众接受。他们的作品因为之前受到很多批评,所以现在做起戏来更加规范,尤其上海人做事又很认真、注重细节,所以这些年虽然中国京剧院每年都在排新戏,但没有一出能留下来的,而上海京剧院都是花四五年的时间打磨一出新戏,像《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不但是拿奖大满贯,而且也是受到新老戏迷的热捧,经得住时间考验。可以说,上海京剧院这两出戏代表了中国京剧新时期新剧目创作的最高水平。”
海派剧目晋京有啥招?
张鸣(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提高海派剧目生命力
此次上海五大戏曲院团改变单打独斗的状态,攥成一个拳头重击北京演出市场,不仅让京城戏迷对于上海戏曲近年来发展全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老上海”和“国际都市化上海”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上海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也是感触良多:“这次集中的展示,提高了上海舞台艺术的影响力,以前总说海派艺术难以跨越长江,但西方的歌剧艺术为什么都能够漂洋过海被中国观众所接受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所以我们觉得语言在当今舞台艺术方面不是最大的障碍。同时,通过这次五大院团的集中演出,特别是沪剧和滑稽戏,我们通过现场的感悟,也找到了北方观众的欣赏习惯,知道以后创作什么样的剧目才能跨越长江,因为我们上海的剧目如果仅仅在上海长三角一带演出,那一年才能有多少场,只有让一出剧目多演才能保留下来,演员通过各地的演出眼界也打开了,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作。所以这次五大院团晋京,在两个方面我们非常有收获,一方面是扩大海派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我们剧目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茅善玉(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院院长):曾为讨好北方观众,迷失自我
“在两年之前,纪念曹禺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曾带着三台剧目来京,那之前我们已经有20多年没有在北京演出过了,所以心里面还是很忐忑的。但两年前的演出出乎意料的被观众接受,我们心里有了底,结果这一次演出《董梅卿》比两年前的效果还要好。为了让沪剧跨越长江,被北方观众认可,我们曾有过向北方话靠近的改动,但这个尝试并不成功,我们发现这样一来我们是两头不讨好。所以这次我们还是坚持沪剧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让这种差异化保留着,同时更把我们沪剧音乐柔美等这些特色做得浓浓的,无所谓语言通还是不通,这个问题打上字幕就解决了。我想,通过这两次的演出实践,只有打出‘上海文化代表’的特色牌,才是我们的魅力所在,否则反而淹在众多演出之中。这次来的观众多数是在北京生活的南方人,有的观众就跟我说,已经17年没有听到沪剧了,真是特别激动!还有的戏迷也是听着新鲜来的,目的就是看看什么是沪剧,沪剧在上海一带拥有大量稳定的观众群,也是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北京的观众是很专业的,只要戏好,不论是什么艺术形式,他们是能看懂的!”
《董梅卿》导演陈薪伊表示,“我从来就不认为语言是问题,意大利歌剧、百老汇音乐剧中国观众一样在欣赏,戏曲就是看角儿的,只要我们着力在人物的塑造上,茅善玉的表演足以吸引观众,只要你看进去,就会发现,沪剧其实是很通俗的。”
凌梅芳(上海滑稽剧团团长):滑稽戏笑点南北方一致
上海滑稽戏已经有20多年没来北京演出过了,这个剧种用上海方言为主,和长三角方言融合在一起,北方观众基本听不懂。受语言的限制,有些台词翻成普通话可能会伤害到滑稽戏的幽默方式,所以我们基本还是保持演出的原汁原味,配上字幕给观众,如果听不懂,也可以从戏中体味到老上海的风情。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演出是爆满的,我想首先因为是喜剧,现在大城市都压力大,所以观众还是喜欢看看喜剧,笑一笑,而北京的观众对我们滑稽戏也还是有期待的,那么多年没来过也造成了一种神秘。我们滑稽戏剧团也是国际级的非遗项目,代表着上海的地方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但是喜剧,也是带着思考的喜剧,有文化传承的艺术。从现场来看,有很多笑声,这些笑点都是在我们掌控中的。”
上海五大院团各有奇招
上海沪剧院
靠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
晋京剧目:《董梅卿》
沪剧《董梅卿》曾在十年前首演时受到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此次仍由剧作家赵化南编剧,着名导演陈薪伊执导,由着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饰“董梅卿”)领衔主演。该剧刻画了董梅卿从一个官宦之家的“上海作女”成为一个涉洋归来的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沧桑迭转里悲喜交加,回首红尘间华丽蜕变。新版《董梅卿》剧情讲述,1920年,董梅卿从法国回到上海滩,面对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一段年轻时代的故事浮上心头……1911年上海,清末革命志士寒江舟行刺兵部大臣年广久,被清兵追捕而受伤,躲入已故工部侍郎的府邸董园,为董梅卿所救。在疗伤过程中两人相恋情深,梅卿欲使恋人永留身边,不愿他因反清活动而出生入死,江舟却执着心系民主共和的大业。董梅卿,这位千金小姐救了一个人,爱了一个人,也“害”了一个人,却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
上海评弹团
靠说美人出奇制胜
晋京剧目:新篇《四大美人》
评弹,是江南独具魅力的曲艺艺术,拥有众多的听(观)众。只要一提起评弹,眼前即会浮现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吴侬软语、弦索悠扬的典雅景象,谈古论今、舌底生簧;妙语清词、趣味盎然,正是对评弹艺术的淡淡描述。诞生于明代的评弹,距今四百余年,以其独特、优美的吴语说唱形式,成为中国曲艺的“活化石”。评弹新篇《四大美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尤其是作者所写的唱词,极其典雅华美,顺畅易懂。评弹新篇《四大美人》又是由《西施篇》、《昭君篇》、《貂蝉篇》与《贵妃篇》四部中篇连缀而成,说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美人”,千年来,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西施、昭君、貂蝉与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有关她们的传奇故事,观众的浓厚兴趣历经千年而不衰。
上海滑稽戏
洋范儿斯坦尼+老上海烂污泥
晋京剧目:《乌鸦与麻雀》
说起上海滑稽戏,可能很多北方观众都觉得南方的幽默是小儿科,对滑稽戏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严顺开在春晚上表演的诸多小品,其实在上海滑稽剧团还有很多大师,比如姚慕双、周柏春和“双字辈”等名家。这次滑稽戏《乌鸦与麻雀》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大型滑稽戏《乌鸦与麻雀》,在保留了电影精华的同时,进行了新的改进和思考,展现出一部既原汁原味又不乏时代气息的滑稽力作。翻拍经典往往落得“吃力不讨好“的下场,上滑此番“翻演”《乌鸦与麻雀》,为的就不仅仅是向经典致敬了。滑稽戏《乌鸦与麻雀》在继承电影、吸纳话剧等演出样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不失原着主题和风格的基础上,强化和注入滑稽戏的多样化、灵活性的表达元素,通过方言和唱腔等滑稽戏特有的表现手段,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表演方面,导演将对被誉为表导演范例的“斯坦尼”理论体系和有着浓郁海派文化特征充满本土风味的“烂污泥”,做了一次有机的磨合尝试。
上海越剧院
主打四朵梅花名家+名着
晋京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折子戏
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四位“梅花奖”得主的舞台号召力不仅局限在上海,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跨越长江,这些当代艺术家都是上海越剧院目前的中流砥柱,而此次来演出的五出折子戏也是老一代越剧表演艺术家及流派创始人的经典代表剧目,久演不衰。另外一出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次进京演出“越女天下白”,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孕育了轻柔唯美的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每一场都是经典,每段唱都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上海京剧院
全明星阵容+大满贯得奖剧目
晋京剧目:《成败萧何》、折子戏
上海京剧院折子戏专场,精选了四折行当齐全、流派丰富、文武兼备、精彩纷呈的传统经典名剧,主演金喜全、王佩瑜、奚中路、李军、史依弘是上京近年来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坚力量,折子戏专场展现了上京传统京剧的不俗实力。
而《成败萧何》对于北京戏迷来说也并不陌生,自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匆忙诞生以来,《成败萧何》在八年间踏踏实实地走过了逾两百场演出历程,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成为囊括几大重要戏剧大奖的“大满贯”剧目,被认为是新编历史剧创作“又一成功的里程碑,提升了京剧的文学品位,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增添了亮色”,并与《曹操与杨修》一并誉为“新时期历史剧创作的双子星座”。
晨报记者 和璐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