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he 发表于 2012-8-29 18:37:30

季羡林遗产失窃案开庭 “干女儿”否认盗窃(图)-

昨日上午,国学大师季羡林旧居失窃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虽然即将面临判罚,但王如依旧很“高调”,拒绝穿号服,在法庭上称自己是西安交大副教授,转运季老古籍,是为了保护季老财产。  拒穿“号服”,昂首出庭
  按照北京市一中院的庭审公告显示,季羡林旧居失窃一案的庭审时间为上午10时整。但令在场媒体和旁听群众诧异的是,开庭时间已经过了,犯罪嫌疑人却始终没出现。直到10时30分许,穿着黑色小马甲、白色衬衣的王如才高昂着头,迈着大步,与方咸如一道被带入法庭。
  这是两人在案发后,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公开“露面”。根据前方媒体上传网络的照片,记者发现,和2009年7月份在季羡林追悼会上“一骂成名”,以及之后在西安偶遇时相比,王如明显瘦削了许多,头发也长了,其额头上也多了很多皱纹。
  从昨日上午9时许,与庭审现场一直保持联系的记者随后获悉,因为在开庭前,王如拒绝穿上一般刑事被告人“必备”的橘色号服。同时,情绪一直很激动,导致工作人员花费时间安抚,从而导致开庭时间延迟,并最终导致本该上午完结的庭审,延迟至下午1:30继续进行。
  坚持自己是“有身份的人”
  庭审现场,王如慷慨陈词,情绪很激动,时而瞪大眼睛,时而抿嘴,斜视公诉人表示不屑。据在现场的《新京报》记者张媛介绍,庭审过程中,王如多次因情绪激动,受到审判长的警告。“我的身份关乎尊严,关乎名声,我必须好好说个明白。”据了解,一开庭,王如就对自己的身份展开辩解,称自己是西安交大的副教授,200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推荐到北大读博士。2006年接受干妈李玉洁委托,代为处理季羡林基金会的事宜,并且是季老的“御用记者”。王如还称,在季老在世时,她已经成为季羡林基金会的代理秘书长。
  但此前,记者就王如的身份一事咨询西安交大时,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王如系原西安医科大学的老师。但医科大和交大合校后,王如并没有被交大聘用上,所以并不算交大的员工。
www.87354.com
  季承则向记者确认,北大确实有一个季羡林基金会,但没有证据显示,王如是基金会工作人员。此前,王如曾称,自己是北大公共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但昨日,记者向北大确认后发现,北大公共经济管理中心和北大无关,只是北大的一个挂靠机构,去年已经被撤销。
  与王如不同,方咸如话特别少,只是在公诉人询问时,才做回答。
  “转运”是为了保护季老财产
  检方陈述认为,经鉴定,被盗物品价值共333万余元。王如和方咸如二人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检方的指控,王如和方咸如的代理律师均做了无罪辩护。
www.fantexi.net
  王如的辩护律师裴愚律师辩称,王如确实对物品实施了搬运,但王如搬运财物请的都是熟人帮忙,并且是在左邻右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秘密搬运,搬运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财物。涉案物品属于北京大学,王如的做法是遵从季老的遗愿,替北大保护这些财产,免得使物品陷入“遗产纷争”。
www.szjtrong.com
  而方咸如的辩护律师倪泽仁辩称,案发时,方咸如仅仅是遵照王如的指挥,将季羡林集中的物品进行了搬运。对于搬运目的,方咸如毫不知情,“奉命行事”不构成盗窃。
  据了解,在面对公诉人“为何破窗而入”的询问时,王如称,“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门扇”,并称她是在学季老,因为季老也破过窗,不值得大惊小怪。
  截至昨日下午6时,本起案件还在继续庭审中。

renhe 发表于 2012-8-29 18:37:46

内容提要:上午10时,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王如和方咸如涉嫌盗窃案。据指控,王如和方咸如共盗窃季老各种书籍、塑像等物品价值约333万余元。但是,王如和方咸如均否认有盗窃行为,王如还声称其所有行为,均是按季老的遗愿行事。
http://pic.enorth.com.cn/0/07/87/64/7876454_850545.jpg   方咸如(左)、王如(右)在法庭上。  “干女儿”和前管家否认盗窃争辩说是按季老遗愿行事
  案发于2009年12月的季羡林故居被盗案,在时隔1年半之后,终于在今天上午进入庭审程序。
  上午10时,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王如和方咸如涉嫌盗窃案。据指控,王如和方咸如共盗窃季老各种书籍、塑像等物品价值约333万余元。但是,王如和方咸如均否认有盗窃行为,王如还声称其所有行为,均是按季老的遗愿行事。
  庭审现场
  案犯身份频起争议
  曾在季老的追悼会上突然露面,并掀起一场风波的“白衣女子”王如,今天以独特的“模特步”进入法庭。这个自认为是季老秘书李玉洁干女儿的49岁妇女,对检方的起诉非常不满,并在庭审中情绪激动,多次受到审判长的警告。
  “谁说我是无业的?检察院说的身份与事实真相严重不符,虽然身份无关紧要,但是,我的身份关乎尊严,关乎名声,我必须好好说个明白。”刚一开庭,王如就激动地大声说了起来,她说:“我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副教授,是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是季羡林基金会的秘书长助理,怎么说我是无业人员?”
  于是,公诉人开始从身份问题询问王如。王如说,她是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后来在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当教师,由于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西安交大就把她调过去。此后西安交大把她评为副教授,还给她分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
  王如说:“我的母亲李玉洁是季老38年的秘书,由于这个关系,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近季老。我是季老的御用记者,2006年,在我的母亲李玉洁病倒后,我接替母亲的工作,担任季老基金会的秘书长助理,并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但是,对她和李玉洁何时确立干母女关系,王如却不愿回答,并情绪激动地对公诉人说:“这是个人隐私,你无权过问。”
  自我辩解
  砸窗而入是学季老
  检方指控称,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于2009年12月15日20许,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北京大学朗润园公寓季羡林的故居内,秘密窃取各种书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经鉴定价值共计333万余元。后王如在得知被害人报案后,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至他处藏匿。王如、方咸如作案后被查获归案,被盗物品已追回并发还。
  王如不承认是盗窃,她说,季老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纵有家财万贯,也不留给家人,而是回报社会。王如说,她之所以在2009年12月15日20时破窗而入,是因为季老也破过窗。“季老是个与众不同的大师,他的许多行为是常人难以揣测的”。王如还说,北京大学的木工都知道,季老家每个月都要换次门窗。而对于搬走季老书籍一事,王如辩解说,当时只是进去搬自己的东西,但发现满屋狼藉,季老上亿元的资产不翼而飞,于是,她怀疑是季老的儿子季承拿走了遗产。
  “为了遵从季老遗愿,保护季老的遗产,我让方咸如和一名校工花两天时间,把书籍等物从季老的故居搬到了其他地方。”王如情绪激动地说:“我没想到季承会报案,因为我认为季承偷了季老上亿元的东西,我才转移了两百万的东西,他报案的话不是把自己先暴露了吗?”
  辩护律师称
  检方的起诉是瞎扯
  昨天本报记者就联系上王如的辩护律师、北京广川律师事务所的裴广川律师。这位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一听记者询问王如一案,立刻说:“我要做无罪辩护。”
  “纯粹是瞎扯,王如要是想偷东西,会等到季老过世吗?季老在医院住了多长时间,王如就在季老家住了多长时间,她要想偷,会不偷那些值钱的东西,专偷那么几本书吗?”
  除了否认王如是盗窃,裴律师还对涉案物品的鉴定价值提出异议。据了解,此案之所以侦办时间达1年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案物品价值难以确认。涉案物品包括明版书籍,为了确认涉案物品的价值,北京市物价部门曾牵头,从北京市博物馆、拍卖行等单位聘请了4位有文物专长的专家,最终估价涉案物品价值为333万余元。
  管家如是说
  季老让我听王如的
  方咸如今年58岁,是安徽来京务工人员。1996年,方咸如进入北京大学打工,于2000年1月8日被派往季羡林家里做管家,主要负责老人家日常生活及其家中的迎来送往、收发信件等事务性工作。在方咸如的眼里,季老和儿子季承之间积怨重重,多年互不来往。
  被抓后,方咸如聘请北京紫光达律师事务所的倪泽仁律师担任辩护人。在倪律师去看守所会见时,方咸如辩解说:“倪律师,我是个打工的,季老在301医院住院期间,季老和李玉洁秘书多次吩咐让我凡事都听王如的话,所以,王如让我们往哪里搬,我就和蹬三轮车的校工往哪里搬。那些书我们一晚上搬了很多趟,最后这些东西搬到54号楼客厅走廊后,王如又将这些东西拉到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我一本书也没拿,怎么能说我盗窃季老的东西呢?”
  季老儿子
  父亲遗产没有纠纷
  尽管和父亲有多年恩怨,但退休前系中科院高级工程师的季承作为法定继承人,无疑拥有对季老遗产的处置权。
  季承今天并未前来法庭,由于涉案物品已全部追回,并发还给他,因此季承并未向两名被告人提出民事索赔。季承表示,他早就期待法院开庭审理此案,但他不会出庭,只会委托朋友前来旁听。据季承透露,在审查中,王如和方咸如就不配合警方工作,还试图用“遗产纠纷”混淆视听。王如还提供了季老的亲笔纸条,显示他们有季老的允许,才进入季老故居。警方最终认为,纸条和盗窃案无关。
  据季承介绍,季老的遗产只有两个继承人,如何处置这些遗产,将在他和另一继承人商议后做最后决定。季承声称,除这些书籍外,北京大学还保管着季老的一些书籍,他已经多次向北大索要,目前仍在交涉中。如果顺利要回遗产,季承打算成立一个基金会,并准备把部分遗物捐献、借用给季羡林纪念馆。
  相关链接
  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在其生前,关于其收藏字画书籍的风波就纠纷不断。其中,2008年10月,收藏爱好者、季羡林友人张衡表示,曾在拍卖会上看到季羡林私人收藏的16幅书画作品,并指季羡林的秘书杨锐将书画盗窃。随后北大发表声明否认此事。
  季羡林在2001年与北大签订捐赠协议,但事后家人又表示,季羡林已向北大明确表示,要求退还已捐赠物品。

为爱点亮灯火 发表于 2012-8-29 18:38:03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目录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着作出版书目
主要着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着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
与清华、北大渊源
德国情缘
追思会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
挽诗
故居被盗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
链接:“乌龟门”
作品获“文津奖”
贴吧相册 个人履历
家庭成员
学术成就 学术研究内容
重要学术论文
学术思想
学术任职
个人着作 出版书目
主要着作
《季羡林全集》目录
散文随笔
主要译着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个人奖项
经典语录
三辞“桂冠” 一辞“国学大师”
二辞“学界泰斗”
三辞“国宝”
怀念许国璋
与清华、北大渊源德国情缘追思会
群众排长队追思季羡林 中山装遗像体现朴素、平和和乐观本色 中央领导对季羡林辞世表示深切哀悼 对大师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羡林 季羡林求助温总理换秘书 友人报案指北大做法不当挽诗故居被盗
两位嫌疑人与北大无关 季承:称跟自己想的一样 链接:“乌龟门”作品获“文津奖”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青年季羡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着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季羡林在德国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着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温家宝看望季羡林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方念姨 发表于 2012-8-29 18:38:21

家庭成员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 季羡林夫人彭德华
学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同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 季羡林与他的猫
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

夏卓雷亭 发表于 2012-8-29 18:38:39

学术成就
学术研究内容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yumen 发表于 2012-8-29 18:38:56

重要学术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季羡林读书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学术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学术任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pudo88 发表于 2012-8-29 18:39:13

编辑本段个人着作
出版书目
  书目名称 类别 出版年份 出版社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论文集 1957年 人民出版社
《<罗摩衍那>初探》 理论 1979年 外国文学出版社
《天竺心影》 散文集 1980年 百花出版社
《季羡林选集》 散文集 1980年 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 散文集 1981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季羡林散文集》 散文集 1986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牛棚杂忆》 散文集 1998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季羡林出版书目(13张)主要着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 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 等。

pudo88 发表于 2012-8-29 18:39:31

《季羡林全集》目录
   季羡林全集
第一卷:散文一【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   第二卷:散文二【万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散文三   第四卷:日记·回忆录一【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   第五卷:回忆录二【牛棚杂忆、学海泛槎】   第六卷:序跋   第七卷:杂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杂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学术论着一【印度古代语言】   第十卷:学术论着二【印度历史与文化】   第十一卷:学术论着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第十二卷:学术论着四【吐火罗文研究】   第十三卷:学术论着五【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学术论着六【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学术论着七【佛教与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学术论着八【佛教与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学术论着九【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十八卷:学术论着十【糖史(一)】   第十九卷:学术论着十一【糖史(二)】   第二十卷:译着一【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一)】   第二十一卷:译着二【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二)】   第二十二卷:译着三【罗摩衍那(一)】   第二十三卷:译着四【罗摩衍那(二)】   第二十四卷:译着五【罗摩衍那(三)】   第二十五卷:译着六【罗摩衍那(四)】   第二十六卷:译着七【罗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译着八【罗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译着九【罗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译着十【罗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附编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20张)

覃至册 发表于 2012-8-29 18:39:49

主要译着
  《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
编辑本段个人奖项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着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着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着《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国学大师季羡林(2002年)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感动中国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   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方念姨 发表于 2012-8-29 18:40:07

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季羡林日常生活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季羡林遗产失窃案开庭 “干女儿”否认盗窃(图)-

你知道吗?我最讨厌要回复才能看的贴,可是又忍不住好奇去回复!你还讨厌什么呢?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