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话中餐
对海外华人来说,看《舌尖上的中国》是颇为纠结矛盾的。不看吧,实在太火了,又有些心动;看吧,又怕勾起了食欲,却又得不到满足。禁不住口口相传的狂轰乱炸,最终还是看了一集,当看到浙江的农民在浓绿的竹林中挖着笋,就着那带着泥土的新鲜劲,切片下锅,白花花的笋片在老抽调过的油锅中咝咝蒸腾冒着热气,不由得咽了咽口水,恨恨地关上了电脑。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一辈子改变不了的是中国胃。有人说:“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华人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
最初的中餐馆,受食客群体和经营者自身的实力和眼界所限,既小且脏,主要停留在满足和自己类似群体的需要。如今,中餐馆已摆脱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成为横跨中西、老幼咸宜的美味招牌。
比如悉尼唐人街和其他商业区的中餐馆。里面人声鼎沸,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内。据说中餐已经成为悉尼当地人最喜欢的餐食,市面上也很难找得到不会用筷子的悉尼人。
作为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中国人,我也感受到海外中餐馆的不少变化:
一是菜系越来越多样。原来更多的是粤港早茶、广式海鲜、潮州小吃,随后上海面点、北方饺子、四川菜系、湖湘美食渐次展开,中餐逐渐多元和丰富。
二是口味越来越地道。海外中餐馆从一味的取悦西方食客,将菜品酸、甜、咸化,到如今更注重自身的原汁原味,和中国本土餐馆在口味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这些表面上是迎合食客口味的自然变化,背后却是一部移民的发展史。最开始走出国门的多为沿海的人民,于是粤港、闽南菜系充当了发展的急先锋,随着各地民众走向海外的增多,菜系也逐渐开始多样化。
海外中餐馆原来的顾客群主要是老外,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不得不抛弃本色,改良菜式,将酸甜口味及西式的配菜和食材添加进来,一度让老外以为这就是中餐。如今中国人已成为中餐馆最具价值和竞争力的消费群,于是口味的回归成为主流,越来越地道的中餐馆也慢慢多了起来。
但再接近的口味,再相似的装修,离开了孕育成长的环境,总还是少了些味道。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悉尼的冬天。这时的国内,想必已是烈日当头了。不禁想起叫上三五好友,就着路边,坐着马扎,吃着煮花生,剥着毛豆,大把大把的烤串摆上来,在弥漫着孜然香气的空气中天南海北闲聊的时光。那种舌尖上的场景,是海外的中餐馆怎么也提供不了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