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入侵请注意:小众剧的主流逆袭
英剧以优质内容独特趣味成为全球剧迷新宠人们总是会对自己毫无所知的事情迸发出无比的好奇心,所以,当《迷失》、《绯闻女孩》、《尼基塔》这样的美剧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大众文化”时,英剧便悄无声息地从没落中复苏,再次成为“狂热者”们的必需品。
在搜狐视频上线全球第一家中文版英伦频道的同时我们提供以下看剧必备红宝书,助您理解囧萌英国人拍出的异次元好剧。
鄙视链顶端的英剧:为何突然蹿红?
《南方都市报》前一阵子抛出了一个“鄙视链”话题,内容涵盖人们茶余饭后谈资所涉及的多数领域。其中,电视剧是这样被看待的: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虽然很片面且带有玩笑性质,但无疑从中传达出一种来自英剧观众的优越感,那么这种优越感到底来自何方呢?
提到英剧,人们不免产生一些既定印象,就像那些大部头的小说,或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沉重冗长,艰涩难懂。但这只是英剧风格的一小部分体现,惊悚、悬疑、暧昧、爆笑、无厘头、神展开,这样的形容也经常出现在人们对英剧的谈论中。看英剧,好像已经成为“生活品质-lifestyle”的一个重要标签,标榜了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知识承载面的广度,身为21世纪“落伍即是死”的新一代网民,看英剧有态度、不脑残。
其实,不管国内观众看与不看,英剧一直就在那里冷艳高贵优雅蔫儿坏着,但从之前的润物细无声到近几年的突然蹿红变成网络谈资,其间历程复杂又漫长。这个遥远岛国产出的剧集,像是个独特异世界的缩影,打太极般戳着大众口味的high点——小时候,我们对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大侦探波罗》沉迷而困惑;少年时懵懂地偷看了《傲慢与偏见》,对温柔帅气的达西先生倾慕不已;叛逆时期,和《皮囊》中的角色们一起,抓住了青春疯狂的尾巴;成年后,流连于《唐顿庄园》的古典精致、《神探夏洛克》的新潮睿智、《黑镜》的颠覆警醒……
而在英剧迷眼中,英剧或许是世界上注水最少的类型。这与英剧的制作周期有关,大部分编剧需要在每季少于10集的篇幅内讲完故事。对他们而言,别人都在做加法(此处不特指内地剧或者TVB,泡菜国的婆妈剧大家都懂的),他们始终在做减法。于是,“精致”,成为俘获观众另一大利器。以《黑镜》《神探夏洛克》为代表的迷你剧,每一集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他们不会像美剧那样为悬念而悬念,但反而因为制作水准的上乘,让你在感官和思考上都极度过瘾,从而对后面的内容产生期待。
幽默与嘲弄是英剧的必杀技。他们总能将讽刺融入幽默,在笑中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正是这类英剧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少人在读懂他们的幽默与嘲弄后,会无法控制地产生智商上的优越感,从而又深深地沉浸其中。
当然,站在鄙视链的顶端,还因为它具备传说中的英伦气质,且是很多优质电视剧的原型。着名的《装X指南》教导我们说,他们谈《猫鼠游戏》,你就谈《白教堂》;他们谈《犯罪心理》,你就谈《心理追凶》;他们谈《金装律师》,你就谈《加罗律师》;他们谈《生活大爆炸》,您就拿《IT狂人》压死他她! 看英剧前你需要准备的一些事:
你听得懂英音么?
有多少同学在大学上听力课是《老友记》的段落?相信不在少数。老师当然也有建议大家听BBC新闻,但从来没打开过收音机的有多少?相信也不在少数。因为好莱坞大片、美剧、有声书等各种文化输出,使得美音在中国成为更加易懂的发音,这就使得许多人在初次看原音英剧时变得力不从心。而且英剧是发生在虚拟生活中的对白,也不是BBC时政新闻,也许女王发言的语速还能听懂大半,但是遇到《神探夏洛克》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福尔摩斯的一段推理独白时,那就根本变成了听天书。而也许在你庆幸哈罗公学出身的他,吐字还算很清晰时,一段来自《政局密云》里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苏格兰腔就把你打败了……
http://W020120815370767194863.jpg
《虚妄之冠》剧照 你知道多少英国历史?
作为同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英国和中国一样很喜欢拍历史剧,宫廷、贵族、史诗、戏说……应有尽有。再加上一战、二战等各种文学作品的爱用背景,有时不补习下英国,甚至是欧洲历史真是不行。像是BBC2台今年为在奥运宣传期展现英国文化而拍摄的《虚妄之冠》,虽然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但故事背景还是基于真实的英国王族历史。《梅林传奇》虽然是部奇幻剧,但亚瑟王也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古不列颠王,统领圆桌骑士和拔出石中剑已经成为了传说般的存在。
你看过多少英国文学名着?
文艺范儿是提到英剧时许多人都会想到的一种描述。英剧很擅长并非常喜欢进行文学着作的改编,像是上文提到的《虚妄之冠》,就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当然这时候更少不了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他们的作品,诸如《双城记》、《简·爱》、《理智与情感》等,几乎撑起了半数的文学改编作品。这和早年间英剧的较单一题材有关,那时英国的电视主要是文学作品和戏剧的输出平台,而如今,原创剧则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
残酷又真实,你能接受被虐吗?
看多了美式精巧的故事设计,大开大合的英雄主义,可能会觉得英剧的叙事结构很不一样。美剧讲求刺激带感,像吃快餐,非常满足;而英剧则是慢火熬汤,越炖越有味,令人回味无穷。比如《皮囊》的惨绿青春,全剧并无任何强制的矫正和上帝视角的教育意味,而是将真实的青少年生活展现出来,有起落、有悲哀、有残酷、有温暖,带着各种各样五味陈杂的心情看完,你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http://W020120815370767455066.jpg
《火炬木小组》腐得肆无忌惮 贵圈很乱哟,你确定?
不少英剧迷将英国称为“腐国”,这不无道理。虽然如今“男漫-Bromance”在全世界都很风行,美剧也各种主打双男主玩儿暧昧,但终究不能像英剧一样,露骨地将男主角的属性设定为同志,不,其实他能周旋在各种外星人之间,这几乎无关性别。他可以和竞争对手一边打架一边亲吻,可以和小助手在婚礼温馨跳舞,在基地火辣地滚床单……没错,这说的就是《火炬木小组》的杰克·哈克尼斯上校。而他对搭档格温的信任和照顾,以及对博士的“爱”都是毫无保留和毫无附加条件的。再来还有新版的《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好医生的关系,竟然在剧中直接被华生的女友吐槽,哈德森太太也完全不介意他们是不是睡在一间卧室里,当然了,莱辛巴赫瀑布中流泪的华生医生,也许让这份感情比单一的“腐”要更加深厚、复杂。 http://W020120815370767573938.jpg
《小不列颠》频频问候观众的下限君 你的下限君能接受多强的挑战?
说英国人刻板无聊,毫无幽默感的各位,也许应该刷新下您的普遍认知了。曾经有人戏称英国演员的必须课为基佬、全裸、女装,此言得之。也许您动不动就会在英剧中遇到挑战您下限的镜头和桥段。这种情况大部分出现在英国喜剧当中,比如让人“肃然起敬”的《小不列颠》,马特·卢卡斯和大卫·威廉姆斯在其中编排了各种情境下的小短剧,比如自称自己是位淑女的穿着维多利亚时代宫装裙的高大男人,比如无论别人问什么问题都回答“电脑说no”的女职员,比如破产了的希望以自己身体来换取奢华生活的圆球贵夫人Bubble,比如英国首相和他的助理塞巴斯蒂安……总之,在观看之前,也许您需要接受一番身体检查,并且问问下限君的忍耐力,不然后果…… 中国观众眼中的英剧三十年
冒险在8、90年代
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不少人还留着看黑白显像管电视的记忆。那个时候播出的电视节目平静且文艺,这倒是很符合人们对英剧的既定印象。不过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我们才在一些播出国外译制影片的时段看到了英剧的身影。他们来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却从骨子里往外冒着无畏的探险精神、寻求真相的坚持、精致的忧郁和聪明的幽默,那些经典即使在现在,也是极受欢迎的。
《是的,大臣》1980
《是的,大臣》
想要了解英国政坛的基本情况和局势,不用去翻晦涩的政法书籍,看《是的,大臣》以及它的续集《是的,首相》,就能了解个七七八八。英国素来喜拍政治剧,《是的,大臣》便从其中挖掘出了无尽的笑料,展现了英国人的神吐槽和讽刺的幽默。整个政治体系都充斥着冗余和混乱,而随着利益的冲突及变化,从前执手相看的朋友,下一秒也许就会成为揭老底和伤疤的死敌。《是的,大臣》将英国的政党体制和公务员体制种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弊端和黑幕都展现在观众眼前。而续集《是的,首相》则将视野提升到了整个国家,唐宁街10号门后的秘密也随之揭开。
《是的,大臣》是近现代英剧中最值得一提的经典,它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曾经播出过,是上译经典的配音。作为喜剧,它只有短短半小时的播出时间,1980年开始在BBC2台播出。据说在这部戏播出的时候英国下院里老是找不着人,大家都看电视去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很着迷,甚至亲自为它出演了一个片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