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导读
]有报道指,加拿大安特大省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全球约有7,000万“无性恋者”,他们是一群很容易被人误解和忽视的一小部分人,因为任何人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性诱惑力。人们常常讨论“性与爱能否分开”,而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性”,人们也许连爱的能力都没有。现在已有剩男剩女站队,争取这全球1%的份额,曰:“我们剩下来有科学依据的”,不过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是天生没有“性驱力”,对异性提不起兴趣,也许并不是DNA的错。
名词解释
无性恋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人,即不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无性恋是否是种性倾向一直还有争议。无性恋者对男性和女性都持着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恋对人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
新闻源:
据美国《医药日报》20日报道,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约有7000万人为“无性恋”者,即他们对异性和同性都没有兴趣。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副教授博盖特称,“无性恋”者人群可大体分为两类,A类“无性恋”者仍有性冲动,但绝对不会把这种冲动向同性或异性表现出来;B类人群则是彻底感受不到性冲动。
专家称,这个人群可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无性恋”的概念才逐渐浮出水面。
新闻解读
这是社会“性危机”的前兆?
“无性恋”是继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之后的“第四性”,虽然这个定义到目前为止尚有争议,但全球越来越庞大的“无性恋”群体却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我们不知道产生“无性恋”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什么?一种说法是DNA排列出错了,就如同性恋一样;还有一类说法是长久以来从未有过性生活或者本身就性冷淡的人群,再加上乐于享受单身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最终导致“无性恋”群体的扩大。
无论什么原因,“无性恋”这个名词的出现倒让笔者想起一个着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这种爱情也被成为“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是真正排斥肉欲、追求心灵沟通、理性的纯洁之爱。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无性恋者”才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爱情,因为他们不但不需要刻意压抑肉欲,而是真正的不需要肉体的交流,没有性,或许会更注重精神的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磨合。但这也只是笔者作为一个异性恋者的假设,现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这7000万,或者更多的“无性恋者”们才能解答。
微博天下:
@tzjjwhl:全球的无性恋者有7000万,按这个比例中国有1300多万。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wei078775: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性冷淡砖家们也会告诉你们?!呵呵,告诉你们就不再是传说咯~
@li923882093: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规则,自己的做事风格,只要他们心向善, 都值得我们尊重。
@zhangfan6976:第一次听说,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个人认为只有男欢女爱才是最幸福正常的。
@yuefengqingjing:自然是一部机器,误差和错误也会产生,动物,植物,微生物,每种生命都有其生存方式,即使是错的,也要活着,强求又有何用。人类是智慧的,也没有掌握自然的全部。生命不因你我而存在,存在就让他存在下去,自然有一个轮回的过程。
@wangzhen7529:全球7000万无性恋,可能更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是无性恋还是性冷淡?不知道第四性概念的出现,会不回误导性冷淡者,从而主动去放弃治疗?
来源:华声在线综合
7000万无性恋者生活揭秘 柏拉图式爱情胜过性伴侣
7000万无性恋者生活揭秘 柏拉图式爱情胜过性伴侣
有报道指,加拿大安特大省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全球约有7,000万“无性恋者”,他们是一群很容易被人误解和忽视的一小部分人,因为任何人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性诱惑力。人们常常讨论“性与
爱能否分开”,而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性”,人们也许连爱的能力都没有。现在已有剩男剩女站队,争取这全球1%的份额,曰:“我们剩下来有科学依据的”,不过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是天生没有“性驱力”,对异性提不起兴趣,也许并不是DNA的错。
7000万无性恋被称第四性 无性恋者对男女均无兴趣 全球有7000万无性恋 被称第四性中新网8月21日电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1日报道,加拿大心理学家指出,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感受不到同性、异性的性吸引力,属于“无性……
全球有7000万无性恋被称第四性 无性恋者对男女均无兴趣
中新网8月21日电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1日报道,加拿大心理学家指出,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感受不到同性、异性的性吸引力,属于“无性恋者”,应该被归类为“第四性”。
专家指出,由于该类人是社会的潜在势力,思想不同于主流趋势,因此常有孤独感,社会应以宽容胸怀,同等看待各种性别倾向的人。
心理专家称,全世界约有1%的人口,亦即7000万人属于“无性恋”,他们感受不到异性、同性的性吸引力,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是男性女性,都无法引起无性恋者的兴趣。心理专家认为,有此类性别特征的人应该被归类为“第四性”。
2004年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鲁克大学教授博盖尔特分析英国1994年所做的性吸引力调查,发现在18000个调查对象里,约有1%的人坦承,他们无法从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
博盖尔特指出,无性恋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仍能感受到“性驱力”,但力量并未强烈到对别人产生兴趣,另一种即是对同、异性完全不感兴趣。无性恋者目前算是社会的潜在势力,由于其思想和两性化的主流趋势明显不同,因此无性恋者常有与世隔离之感。博盖尔特认为,社会应同等看待各种性别倾向的人。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日前也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无性恋者有着极低的“性驱力”,但还是有少数无性恋者仍能感觉到性吸引力,只是无法被他人吸引。研究者指出,某些无性恋者还是会想和他人保有亲密的情感关系,甚至也有人会利用“试管婴儿”的方式怀孕生子,以避免生理关系。
加拿大学者安东尼?博格尔特教授研究发现,目前全球存在约7000万的无性恋人群,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1%。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显示,无性恋的简称为“xal”和“al”,这三个字母是从无性恋的完整英文单词中选出的。无性恋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人,即不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不过无性恋是否是一种性倾向到目前为止都还有争议。对男性和女性都持着一种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恋对人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
安东尼?博格尔特发现,无性恋者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很多大龄单身男女被人误会是同性恋者,其实在这部分人群里有不少人是无性恋者,相比找个人草草结婚了事,他们情愿独自生活。
有外媒曾采访一位无性恋男子格雷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探寻这类人群的特点和他们所作出的选择。
“无性恋者并不等于独身主义者”,在访谈开始前,格雷格马上跟我们澄清了这个定义,“我并没有选择不性交,我只是不想性交!”
格雷格三十二岁,从任何方面来讲都非常健康,绝非不吸引人。六年来,却自愿选择放弃所有性生活,这在任何心理医生听来大概都有问题!而格雷格却自信自己只是在遵从自己天生的性倾向,绝非有什么问题。“独身主义和无性恋的区别只是在于欲望。如果你是独身主义者,你只是努力避免去做一件你很想做的事,而我打从一开始就压根不想要这么做!”
就像很多LGBT(指性少数派,包括L女同志恋B双性恋T变性人),格雷格在青少年时代就发现自己与同龄人不同。“大概十四岁时,我的伙伴们开始把自己的满身喷满除臭剂,把头法抿的服服帖帖,只要女孩子一来,就开始大声的自夸起来。倒不是说我很邋遢或者不注意自我仪表,但我梳头就只是为了我自己,而并非为了吸引女孩子。”直至十八岁,格雷格尚且还是处男之身。虽然并非自愿,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还是他觉得非要行此大礼方才能被当成“人”看。“最终我还是找了一个女朋友,她在我工作的工厂做行政助理。真正的性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我很享受第二天我去上班时,那种终于融入社会的感觉。” |